张思贞重新沏了薄荷水,这次换了粗瓷碗,说是怕青瓷碗太脆,经不起频繁的冰镇。
碗沿的水珠依旧往下滴,在案上洇出新的水痕,与先前的旧痕交叠在一起,像幅慢慢晕开的水墨画。
陈阿公喝着新沏的薄荷水,忽然指着小师妹笑:“这丫头的针,比薄荷水还能让人安神呢。
” 石臼里的薄荷末渐渐碾成了翠绿色的粉末,带着清冽的香气漫开来,与药堂里原有的当归、白芷气息交织,竟生出种雨后山林的清新。
王庚握着青石杵的手顿了顿,目光越过竹帘望向院里,三畦薄荷在风里轻轻摇晃,叶片翻卷着,露出背面泛白的绒毛,像三匹叠放在地上的绿绸。
他记得小师妹种第一畦薄荷时,特意翻了药堂墙角那本《本草品汇精要》。
书页里夹着片干枯的薄荷标本,是前清时的药工压的,叶片边缘已经泛黄,却还能看出当年的形态。
“书上说薄荷要‘向阳而植,忌涝’,” 她指着标本旁边的批注给王庚看,字迹娟秀,是很久以前药堂里的女先生写的,“可苏师父说背阴处的薄荷更能清头目,这是怎么回事?
” 那天午后,苏瑶正在晒药,听见这话便放下手里的竹匾,领着小师妹蹲在院里的薄荷畦边。“药有个性,也随境变。
” 她掐下一片向阳的薄荷,又摘了片背阴的,放在小师妹手心,“你尝尝。” 向阳的叶片嚼起来辛辣些,带着股冲劲儿;背阴的则多了点甘味,清凉往舌尖钻。
“向阳的得火气,能散表寒;背阴的得水气,能清里热。” 苏瑶拍了拍她的手背,“学医就像种薄荷,既要守着书本里的道理,也要看着脚下的土地。
” 王庚碾着薄荷末,听见石臼里发出沙沙的轻响,像春蚕在啃食桑叶。他想起小师妹的那本小本子,蓝色的封面上绣着株简单的薄荷图案,是张思贞教她绣的。
上次偶然瞥见,里面除了记录叶片变化,还画着些奇奇怪怪的符号:在叶片边缘画个小太阳,旁边标着 “今日晒足三个时辰”;在叶脉处画滴水珠,写着 “晨露未干时采摘,香气最浓”。
最末页还贴着片薄荷叶子,用透明的油纸小心压着,旁边写着 “给阿黄换药时摘的,它好像很喜欢这味道”—— 阿黄便是那只被打伤的野猫。
“王大哥,薄荷末碾好了吗?” 小师妹的声音从诊床边传来,带着轻快的调子。
她刚给陈阿公换好药,正用布条轻轻缠在他的后颈,动作仔细得像在包扎一件珍贵的瓷器。
王庚把石臼里的薄荷末倒进细纱袋里,绿色的粉末透过纱眼漏下来一点,落在案上,像撒了把碎翡翠。“好了,够调两贴薄荷膏了。
” 他把纱袋递给张思贞,张思贞正往瓷碗里倒蜂蜜,准备调薄荷膏用。蜂蜜的甜香混着薄荷的清凉,在空气里漫成一片温柔的雾。
陈阿公站起身,活动着胳膊,先前紧锁的眉头彻底舒展开了。“丫头这手艺,再过两年就能独当一面了。
” 他看着药堂墙上挂着的百草图,那是苏瑶的师父亲手画的,边角已经有些磨损,却依旧色彩鲜亮。“想当年我第一次来药堂,还是你师父的师父坐诊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