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钦“变闲为炼”的指示下达后,华创集团这台部分齿轮缓速运转的机器,并没有陷入停滞,而是以一种新的模式高效运行起来——一场轰轰烈烈的“大练兵”运动在全集团范围内展开。
以往忙碌时无暇顾及的系统性培训,如今被提上重要日程。人力资源部与各业务部门联动,推出了琳琅满目的“培训菜单”。
从前沿技术讲座(如5G原理、AI入门、云计算架构),到项目管理、质量控制、财务管理等通用技能培训,再到英语、德语等语言课程,甚至包括职业规划、心理疏导等软性支持,应有尽有。
生产线上,没有生产任务的工人们并未闲着。他们被组织起来,系统学习新的操作规程、设备维护保养知识,开展技能比武大赛。
老师傅们利用这段相对清闲的时间,将毕生积累的经验整理成标准作业程序(SOP),录制教学视频,开展“名师带高徒”活动,加速年轻工人的成长。
研发部门更是如鱼得水。之前被紧急项目追赶的工程师们,终于有时间沉下心来,深入研究技术难点,撰写技术论文,申请专利。
一些基于长远技术储备的“预研项目”和“创新孵化项目”被重新启动,鼓励工程师们自由组队,大胆尝试。
市场部和销售部的员工,则利用这段时间,深度复盘以往的案例,建立更完善的客户档案,研究竞争对手动态,规划危机后的市场策略。
他们还组织模拟谈判、演讲比赛,提升专业素养。
这场“大练兵”并非一帆风顺。初期,部分员工存在惰性,认为培训是“形式主义”;一些管理者也担心投入过多资源会影响“正业”。
但王钦和管理层通过树立标杆、奖励学习积极分子、将培训成果与晋升挂钩等方式,逐渐营造出了“学习即工作,成长即绩效”的浓厚氛围。
更重要的是,这种“闲时磨刀”的做法,确实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。
一位参加完高级编程培训的年轻工程师,改进了生产线的一个控制软件,大大提升了效率;一个跨部门组成的创新小组,利用这段时间捣鼓出的一个物联网应用原型,后来竟成为了一个新的增长点;许多员工通过培训掌握了新技能,为后续的岗位调整和业务拓展做好了准备。
王钦在一次巡视培训教室时,看到座无虚席、认真听讲的员工,对身边的人力资源总监说:“看,这才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在增值。
危机过去后,当别的企业还在忙着招聘和培训新人时,我们拥有一支经过淬炼、技能升级、士气高昂的成熟团队。这笔投资,回报率无可估量。”
“闲时磨刀”,不仅消解了人员闲置的尴尬,稳住了人心,更在无形中提升了华创整个组织的“人力资本”厚度和锐度。
当经济复苏的号角吹响时,这把被精心磨砺的刀,必将更加锋芒毕露